挪威船级社DNV)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以氢、氨或甲醇为动力的新船订单与 2024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67%。具体来看,今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氢燃料和H2衍生物燃料船舶仅收获52艘订单,而2024年同期高达159艘。


从船舶动力类型来看,年和去年的绝大多数订单都是甲醇动力船舶,2025 年迄今为止订购了 45 艘,而 2024 年前 9 个月为 133 艘,同比下降66%;氨排在第二位,今年迄今仅订购了 5 台,而 2024 年同期为19台,同比下降73%;氢动力船在后方,分别有4艘和7艘船,同比下降42%。
DNV海事业务全球脱碳总监Jason Stefanatos表示,这一趋势反映出整体新造船市场的疲软态势以及承包成本的攀升,但其他因素也在影响市场情绪。其中,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计划相关问题,是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增长放缓的关键因素。
Jason Stefanatos表示,围绕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框架的不确定性,包括某些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估因素,促使许多船东对新订单采取“观望”。因此,行业必须在未来几个月内获得更大的监管清晰度。
据悉,IMO于2025年4月通过了全球航运业首个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净零排放框架,计划于2025年10月提交、2027年生效。生效后,将对5000GT及以上船舶的燃料温室气体强度值(GFI)进行核算,不满足要求需支付排放费用或履约。
在政策的强制推动下,绿色甲醇作为中长期船用燃料的首选,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航运业对绿色甲醇的需求将突破4000万吨。中国绿色甲醇产业更是呈现迅猛发展态势,2025年国内规划新增产能达65万吨,且多数绿醇项目将目光投向航运业市场。
然而,IMO净零排放框架的推进进程远不如预期顺利。
今年9月,Bahri、Frontline、Stolt Tankers、Capital Group等13家欧洲知名船东向路透社联署发布公开信,要求对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净零框架”(NZF)进行“根本性修订”。

公开信指出,IMO的框架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并未提供“现实且可持续的过渡期”,反而试图“突然切换”到尚未成熟、甚至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这不仅会增加行业财务负担,还可能通过通胀传导到终端消费者。
近日(10月14日至17日),IMO正针对净零框架中的“全球航运碳定价机制”进行最终投票。若获得成员国2/3多数票支持,该方案将得以通过,为船运市场减碳提供切实可行的落地执行路径。
当然,无论投票结果如何,在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以绿色甲醇为代表的绿色燃料发展方向不会改变。但对于国内众多绿色甲醇生产商而言,仍需保持理性观望,对未来市场的时间节点、区域差异等因素进行科学研判,以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把握机遇、稳健前行。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