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特别会议(MEPC-ES 2)进入最终表决日,一场关乎全球航运业未来的关键投票却因突发动议陷入停滞,本应推进的"净零排放框架"(NZF)审议进程被迫中断。
会议本应按巴西一开始就提议的进行两轮投票,以决定是否采纳“明示接受”程序,并进行最终的通过(Adoption)投票。而在前几天一直少有发言的新加坡突然以会场分裂情绪过大为由提议“最终投票”推迟举行,到下次的MEPC会议。该提议未经详细阐述就得到了沙特、美国、巴拿马等国家代表的支持和配合。
这一动议最终获得通过,标志着IMO历史上首次因重大分歧而中断关键气候议程。
支持方认为框架能为行业提供监管确定性,加速向绿氨、绿色甲醇等替代燃料转型;而美国等反对者声称框架会"增加经济负担、损害能源独立",沙特等产油国则担忧其冲击传统能源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巴拿马作为航运注册大国的倒向,使反对阵营获得了航运业代表性支撑。
自今年4月以来,IMO内部已形成多数共识,支持一项包含碳税机制与强制使用绿色燃料要求的气候协议草案。当时普遍预期该协议将在本次会议正式通过。本周二谈判启动时虽仍维持多数支持态势,但随着会议推进,立场迅速转变。
这一剧变正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霸凌式外交”的直接结果。就在投票前一天(周四),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文,猛烈抨击即将举行的全球航运碳税投票。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制裁手段包括禁止船舶入港、加征港口费用、限制海员签证、制裁官员个人等。 几个主要船旗国和主要经济体屈服于美国的压力,放弃或制约了它们对该框架的支持。
美国反对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造船业的困境,美国船舶技术仍依赖传统化石燃料,绿色船舶研发远落后于中国、日本等国。 特朗普第二任期将重振造船业作为重点,但若碳税生效,新造高排放船舶将因运营成本过高失去市场竞争力。 此外,特朗普政权与化石燃料产业的紧密关联也影响其决策——传统能源企业是其重要政治献金来源。
这场伦敦的博弈,正深刻影响着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节奏。欧盟可能会单独推进区域减排路径,而中国可能会加速绿色甲醇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2025年8月,我国相关部门已停止审批煤制甲醇项目(有关企业不得未批先建或提前启动建设;已办理完成全部手续且开工建设的项目,可以继续建设,其他项目停止建设)。
2025年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绿色甲醇和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项目。支持比例均为核定总投资的20%。
绿色甲醇除了应用于船燃,甲醇汽车也正在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甲醇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甲醛、醋酸、乙烯等化工品,应用于涂料、服装、轮胎、光伏胶膜等领域 。2026年欧盟碳税即将生效,使用绿色甲醇作为生产原料将更具竞争力。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