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中北部响起机械轰鸣声,一项总投资988亿元的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这个由三峡集团和内蒙古能源集团牵头,中建三局、中建八局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建的超级工程,一出手就瞄准了千万千瓦级的规模——规划光伏发电800万千瓦、风力发电400万千瓦,配套煤电400万千瓦和新型储能500万千瓦时。


同时,一条长达699公里的±800千伏特高压线路将从鄂尔多斯直送河北沧州,预计2027年底全面投运。这不仅是内蒙古首个全面启动的“沙戈荒”风电光伏项目,更是一场关乎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的硬仗。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华北电网输送约360亿千瓦时电能,其中六成来自新能源。


折算下来,相当于替代640万吨标准煤,减排1600万吨二氧化碳。对华北地区来说,这不仅是电力的补充,更是能源结构的重塑。


华北电网长期依赖煤电,供需压力大,而这条特高压通道直接将沙漠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稳定电力,缓解了负荷中心的供电紧张。


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撑。


在工程层面,中建三局、中建八局等企业通过分段招投标参与建设,发挥了他们在大型光伏和风电项目中的技术优势。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还确保了项目的规模化效益。


沙漠地区光照足、风力强,但开发难度大,集中建设能有效摊薄成本,让新能源电价更具竞争力。


同时,配套的储能和煤电调峰设施,解决了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保障了电网稳定。这为未来类似项目积累了经验——如何在恶劣环境中高效部署大规模新能源。


除了能源效益,项目的生态治理价值同样突出。“光伏+治沙”模式在这里得到了深化,已治理约30万亩沙化土地。光伏板遮阴减少水分蒸发,板下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


这种“一举两得”的方式,让荒漠变成能源沃土,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当地通过项目建设和运维,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居民收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从战略角度看,这个基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最大的“沙戈荒”关键项目,目前已建成新能源装机1306万千瓦。它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行动,更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我国沙漠、戈壁和荒漠面积广阔,通过这类大基地开发,能大幅提升绿色电力占比,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同时,特高压外送通道加速了新能源消纳,避免“弃风弃光”问题,让清洁电力真正发挥价值。


未来,随着项目投运,它将推动风电、光伏产业链升级,带动设备制造、施工运维等行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它为全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样板——如何在资源富集区通过集中开发,实现规模效应和环境治理的结合。


这项工程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型,它以实干支撑碳中和目标,为未来能源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