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氢气(含液氢)道路运输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填补了我国液氢运输市场规范标准的空白,打通了氢能“产—运—用”全产业链闭环的关键节点,标志着我国氢气道路运输正式迈入合规化、标准化时代。

困局:供需失衡与安全隐患交织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处于规模化扩张的关键期,但氢气运输环节的短板已成为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首当其冲的是,供需端的爆发式增长正与运输能力不足形成尖锐错配。内蒙古氢能产业协会秘书长李建国指出:“从供给侧看,我国绿氢产能加速向风光资源富集区集聚。”

例如,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主产区展现出强劲潜力。相关数据显示,内蒙古绿氢2025年产能将突破50万吨,占全国产能比重超50%;2027年产能预计达到100万吨规模,外输比例将逐步提高,重点服务京津冀工业与交通场景。同时,内蒙古正探索以绿氢制甲醇等载体形式,间接供应长三角等华东市场,形成“管道输氢+载体运输”的多路径外输格局。

“从需求端看,重卡、储能等场景已进入规模化导入期,仅内蒙古新能源重卡保有量已超5000辆,单座加氢站日均用氢量达500千克以上。传统气态输氢需多车次往返,导致加氢站‘等氢’现象频发。”李建国说。

高昂的运输成本更让氢能产业链承压。李建国进一步分析:“目前行业内广泛使用的传统高压气态氢运输存在天然短板,单位运量仅为液氢的1/4~1/3,且运输成本随距离增加呈线性上升,在500公里运输距离下成本已达10元/千克,根本无法满足‘长距离、大运量’的外输需求。”

巅峰氢能表示:“运输成本占终端氢气售价的30%~50%,是‘用氢贵’的核心症结,也是近两年氢燃料电池车、加氢站发展滞缓的关键原因。即便有氢燃料示范群、氢能车辆免高速通行费等政策扶持,高昂的运输成本仍让产业链商业化步履维艰。”

更严峻的是,缺乏专项标准导致的技术乱象与安全风险,让氢气运输长期处于“灰色地带”。李建国透露,仅在装备层面,不同企业生产的液氢罐车绝热性能差异达30%以上,部分低成本罐车蒸发率超1%/天,远高于安全阈值,易因罐内压力骤升引发安全阀频繁起跳。

破局:全方位保障运输安全

《规范》的出台,并非简单的“标准补位”,而是针对行业痛点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技术突破到安全管控,一系列核心设计直接回应了此前的运输困局。

“《规范》的核心价值是让氢能运输‘有法可依、有责可循’。”中集集团总裁顾问郑贤玲说,“一方面解决了‘产用错位’的难题,另一方面推动了安全认知升级,打破谈氢色变的误区。”

在标准制定的技术依据上,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宋光指出:“国际标准ISO 13985对液氢车用燃料罐的材料特性、耐受性等有明确规定,CGA H-3也对低温氢储存设备的材料选择提出要求。《规范》在氢气与液氢运输车辆的整车、存储系统、安全防护装置的具体要求上对标国际标准,确保材料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机械强度,能在- 253℃的低温环境下稳定工作。”

从具体技术层面看,“液氢-253℃的超低温特性是运输环节的最大挑战。《规范》从材料与绝热系统、密封与连接技术、冷损监测与控制三方面发力,由此从技术源头避免低温下密封件失效导致的泄漏风险,且实现从被动报警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李建国表示。

针对此前“装备无标准、操作无规范、评估无依据”的乱象,《规范》打造了“预判—监控—排查”的完整闭环:风险预判阶段,建立“路线风险评估+装备状态检测”双评估制度,明确10公里内有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时必须调整路线,风险预判准确率提升60%以上;过程监控阶段,强制罐车安装温度、压力、泄漏浓度三位一体监测系统,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泄漏响应时间从过去的15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隐患排查阶段,规定罐车每3个月检测绝热性能、每年开展全面无损探伤,设备隐患检出率提升至95%以上。

除了装备与流程,《规范》还聚焦人员与行驶过程的安全防护,制定专项措施。例如,操作人员必须佩戴-300℃级耐低温手套、防护面罩和防液氮靴。参考国际成熟经验,《规范》落地后,液氢运输事故率预计降低70%~80%,将达到与天然气运输相当的安全水平。

产业机遇:全链条释放红利

《规范》的出台,将化解运输端的风险与矛盾,且如同一剂“催化剂”,为氢能全产业链释放多重机遇。


“运输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需求爆发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机遇。此前因缺乏标准,液氢运输装备市场需求分散,具备液氢固定罐或移动罐生产能力的企业不足10家。”徐婷说,“《规范》出台后,市场需求将从零星采购转向规模化、标准化采购,装备企业订单量将快速增长。”

对物流企业而言,氢气运输成为高端蓝海市场,专业危险品运输公司可依据标准购置合规车辆、培训专业司机,开拓氢能运输业务。徐婷透露:“早在2024年,已有贸易商预判‘液氢标准出台后将碾压气态氢高成本运输’,提前开展罐车采购咨询。”

加氢站运营企业的效益将直接改善。李建国说:“未来加氢站服务半径将扩展至100~150公里,单站服务氢能重卡数量从200辆增至500辆以上,卸车损耗从过去5%降至1%以内,每千克液氢运输成本从30元降至20元以下,叠加调度效率提升40%带来的库存成本下降,终端用氢价格可降低15%~20%,枪口价有望降至20元/千克,有效缓解此前‘建站易、运营难’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上下游产业的联动效应将进一步凸显,推动氢能商业化进程加速。上游制氢企业的市场半径不再局限于本地,通过液氢长距离运输可实现全国贸易。氢气消纳难题得到缓解,商业价值大幅提升。李建国说:“以内蒙古为例,将来这里的绿氢可更便捷地输送至东部消费市场,推动‘西氢东输’格局成型。”

下游应用端,“氢燃料电池重卡、储能等场景的规模化发展有了稳定氢源支撑。”徐婷说,“此前因氢源不稳定导致的运营率低问题将得到改善,进一步推动氢能在交通、能源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欣喜之余,要注意在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行业需保持理性判断。郑贤玲呼吁:“应该避免单一技术过热,氢能储运需多路线并行,核心是‘安全合规+成本最优’。”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