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太阳能电池领域里有个 “明星材料” 越来越火 ——CsPbX3 无机钙钛矿(X 是 Cl、Br、I 这几种元素)。它为啥能火?核心就是三个优点:吸光能力强、电子和空穴不容易分开(利于光电转换)、载流子能跑很远(减少能量损耗)。
不过这材料不是只有一种样子,它能做成零维、一维、二维、三维四种形态,每种形态的合成方法、性能,还有在太阳能电池里的用法都不一样。

一、零维量子点:小个子,有大能量
零维量子点就是三维尺寸都特别小的颗粒,小到会受 “量子限域效应” 影响 —— 简单说就是,它的光学性能能跟着粒径大小变,这在太阳能电池里特别有用。
1. 咋做出来的?
目前做量子点最常用的是 “热注射法”。先把碳酸铯和油酸、十八烯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做成 “油酸铯前驱体”(选这个是因为另一种原料 CsX 在普通溶剂里溶不开);再把 PbX2 和十八烯、油酸、油胺混在一起加热,等 PbX2 溶解了,快速把油酸铯溶液倒进去,控制好反应时间,量子点就出来了。现在用这方法能做出 8-10nm 左右的颗粒,不少研究里都用它做太阳能电池的吸光层。
还有 “溶剂热法”,操作更简单:把原料和非水溶剂放进高压釜,加热到一定温度反应,最后离心分离就能拿到产物。有人用这方法在 160℃下做过 CsPbCl3 量子点,粒径大概 8.2nm,结晶度还挺高。
另外两种方法 ——“微波法” 和 “离子交换法” 也常用。微波法就是用微波炉加热原料,能放慢结晶速度,方便控制粒径;离子交换法更灵活,在已经做好的量子点里加不同的卤化物盐,不用改粒径和形状,就能做出不同卤素组成的量子点,比如把 CsPbBr3 改成 CsPb (Br/I) 3。
不过这些方法都有缺点:热注射法操作麻烦,结晶太快不好控制;溶剂热法没法精准控制原料混合;微波法对设备要求高;而且目前都只能小批量做,还没实现大规模生产。

2. 粒径咋控制?
量子点的粒径特别关键,直接影响性能。主要靠三个方面控制:第一是温度。温度低,粒径就小。比如做 CsPbBr3 量子点,温度从 190℃降到 125℃,粒径能从 12nm 缩到 4nm;但温度也不能太低,低于 80℃反应可能就不发生了。第二是前驱液成分。比如油酸和油胺的比例,比例不一样,粒径甚至形态都会变 —— 比例 1:10 时能做出 4nm 的量子点,比例 6:4.5 时就变成 235nm 的纳米片了。还有 Br 和 Pb 的比例,Br 越多,粒径越小,控制在 10-25 之间,能做出均匀的 CsPbBr3 量子点。第三是添加剂。加乙酸甲酯能去掉多余配体,还能让量子点在空气中放 1 个月不变;加水分也有惊喜,30% 湿度下做的量子点,能放一年还稳定。另外掺杂金属离子也有用,比如掺 Mn2+,能让 CsPbCl3 量子点从四方相变成立方相,稳定性变好,粒径还能控制在 8nm 左右。
3. 光学性能咋样?
这量子点的光学性能是真能打: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特别高,最高能接近 100%,意味着它吸收光后,能把大部分光能转换成电能;发射峰还特别窄(小于 30nm),颜色纯度高,而且改改卤素组成,就能覆盖整个可见光范围 ——CsPbCl3 发蓝光、CsPbBr3 发绿光、CsPbI3 发红光。
另外,CsPbI3 量子点的载流子寿命最长,能减少电荷复合,这对太阳能电池来说太重要了 —— 载流子活得久,才能更多地参与发电。
4. 太阳能电池里咋用?
目前用量子点做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不错了。比如用 α-CsPbI3 量子点做吸光层,器件结构是 FTO/TiO2/CsPbI3 QDs/spiro-OMeTAD/Al,光电转换效率能到 10.77%,而且在室温下能稳定很久。还有人做了双层结构,把 CsPbI2Br 和 CsPbI3 QDs 叠在一起,加 Mn2 + 掺杂后,效率冲到 14.4%,短路电流也有 15.25mA/cm²。
除了直接当吸光层,量子点还能当 “修饰剂”。比如在 TiO2 层和 MAPbI3 层之间加一层 CsPbBr3 量子点,能让吸光层沉积得更均匀,还能帮电子更快传到 TiO2 层,器件效率能从 14.7% 升到 16.4%;甚至在器件外面加一层 CsPbBr3@SiO2,能减少紫外线伤害,效率从 19.7% 提到 20.8%,100 小时后还能保持 96% 的初始效率。
二、一维纳米线 / 纳米棒:载流子的 “快速通道”
一维纳米线和纳米棒是 “长条状” 的,最大优点是能引导载流子和光子往特定方向走,传输性能特别好,而且机械强度也高,很适合做光电设备。
1. 合成方法有讲究
热注射法同样能用,不过要调整温度和反应时间。有人把铯前驱体分两次注入,先加热油酸、油胺、PbI2 混合液,第一次注入后升温搅拌,第二次注入再等 30 分钟,就能做出宽 5-80nm、长 10-20μm 的 CsPbI3 纳米线。
溶液法也很实用,比如 “室温重结晶法”,选对溶剂就行 —— 溶剂要能溶卤化物前驱体,但不怎么溶钙钛矿产物。还有人在聚合物基质里做,先让前驱体溶液在基质里变成液滴,退火后溶剂蒸发,纳米棒就长出来了,能做出 7μm 左右的 CsPbBr3 纳米棒。
气相沉积法做出来的纳米线质量更高,能精准控制成分和带隙。把 CsX 和 PbX2 粉末放石英管里加热,硅基底放在旁边也加热,通氩气就能让纳米线在基底上长出来。有人用这方法做出三角截面的 CsPbBr3 纳米线,生长方向还能控制在 (100) 晶面,结晶度特别好。
不过液相法的缺点是结晶过程难控制,气相法虽然能控形貌,但传质不均匀,还得改进。

2. 形貌咋调?温度、时间、浓度都关键
温度是核心,比如气相沉积做 CsPbBr3 纳米线,温度低的时候颗粒小、形状乱,温度升高后变成正方形截面,再升温就成三角形截面的纳米线了。反应时间也重要,做 CsPbBr3 纳米线时,反应 10 分钟只有少量纳米线,40 分钟主要是纳米线,90 分钟全是均匀纳米线,但超过 180 分钟就会变成大晶体,纳米线就没了。
前驱体浓度和搅拌速度也不能忽视。浓度越高,纳米棒越长,比如 12mg/mL 浓度做出 1.27μm 的纳米棒,30mg/mL 就能到 7.15μm;搅拌速度越快,纳米棒越小,3000rpm 的时候甚至看不到棒状结构了。
3. 光学性能:覆盖可见光,载流子寿命长
纳米线的 PL 光谱也能覆盖 410-691nm 的可见光,改卤素组成就能调发光颜色。比如 CsPbBr3 纳米线的 PL 峰在 520nm 左右,CsPbCl3 在 410nm 左右。如果纳米线尺寸小于玻尔半径,还会有量子限域效应,比如超薄 CsPbBr3 纳米线的吸收峰能从 510nm 蓝移到 445nm。
载流子寿命方面,CsPbI3 纳米线还是最强的,有效 PL 寿命能到 22.8ns,比 CsPbBr3、CsPbCl3 都长,电荷复合少,适合做光电材料。
4. 太阳能电池应用:目前多做 “辅助”,潜力大
现在还没人直接用纳米线当吸光层做太阳能电池,不过用它修饰钙钛矿膜效果很好。比如把 CsPbBr3 纳米线掺进 MAPbI3 薄膜,能形成渐变异质结,改善界面能带,提升电池效率;还有人把它掺进 MA0.3FA0.7PbI3 块状薄膜,电池效率冲到 21.4%。
直接做器件的话,有人在 FTO 玻璃上直接合成 CsPbBr3 纳米线,虽然效率只有 0.11%,但稳定性绝了 ——5500 小时后还能保持初始效率的 99%,这对长期使用太重要了。

三、二维纳米片:平面内的电荷 “快递员”
二维纳米片是 “片状” 的,平面内电荷传输特别快,而且带隙可调、载流子迁移率高,做传统薄膜器件很有优势。
1. 咋合成?热注射法是主力
改改热注射法的条件就能做,比如把温度降到 90-130℃,在隔绝空气的环境下反应,能做出厚度 1-5 个钙钛矿晶胞的纳米片。有人还用油酸铯当前驱体,加丙酮当反溶剂,能精准控制厚度,做出 3-5 个晶胞厚的纳米片,之后用离子交换法还能改成 CsPbI3、CsPbCl3 纳米片,形状大小不变。
微波法做出来的纳米片更均匀,在 80℃下能做出 3.3nm 厚的 CsPbBr3 纳米片,PLQY 还能到 75%。还有种 “色氨酸介导法”,用生物分子控制生长,能做出不同厚度的纳米片,还环保,算是个新方向。
不过目前合成方法还是依赖热注射法,结晶过程难控制,还得开发更高效的方法。
2. 厚度控制:温度、配体、添加剂都影响
温度低更容易出薄纳米片,比如 90-100℃能做出极薄的 CsPbBr3 纳米片,130℃反而会形成低对称的厚片。配体也关键,短链胺配体更利于薄纳米片生长,比如羧酸链长 18、胺链长 6 时,纳米片厚度只有 1.8nm。
加添加剂也能调厚度,比如加 HBr,加得越多纳米片越薄,从 0μL 到 7.5μL HBr,CsPbBr3 纳米片厚度能从 2.5nm 降到 1.8nm;反应时间则影响水平尺寸,时间越长水平尺寸越大,但厚度不变。
3. 光学性能:激子峰尖锐,蓝光难题有突破
纳米片的激子吸收 / 发射峰更尖锐,吸收截面也大。比如微波法做的 CsPbBr3 纳米片,吸收峰 482nm、发射峰 495nm,比块体材料的峰更窄。厚度小于 3nm 的纳米片会有量子限域效应,PL 峰会蓝移,能实现蓝光发光。
之前蓝光钙钛矿的 PLQY 一直上不去,不过有人做出能自发组装的 CsPbBr3 纳米片长方体,缺陷少,非辐射复合少,PLQY 能到 91%,算是解决了蓝光的大问题。
4. 太阳能电池应用:还在起步,有突破口
目前用纳米片做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不多,主要问题是膜厚度不够和容易相变。不过有人找到了解决办法:用醋酸铯和 HPbX3 做前驱体,做出 500nm 厚的 CsPbI3 薄膜,再加苯乙基碘化铵(PEA)形成准二维结构,抑制相变,电池效率能到 12.4%,带隙也正好适合太阳能电池。

四、三维钙钛矿:效率担当,稳定性还强
三维钙钛矿是为了解决有机 - 无机杂化钙钛矿不稳定的问题来的,光热稳定性、湿度稳定性都好,而且目前无机钙钛矿的最高效率就是它实现的。跟低维度不一样,它通常直接在器件上合成。
1. 合成方法:溶液法最常用,还有新玩法
一步溶液法最方便:把 CsX 和 PbX2 按比例溶在溶剂里,旋涂到基底上再退火,直接出薄膜。有人用醋酸铯和 MAX(卤化甲基铵)当前驱体,100℃退火就能做出黑相 CsPbI3 薄膜,还没有残留的 MAX,纯度高,用这方法做的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能到 18% 以上。
不过 CsBr 这类难溶盐用一步法做不好,就有了多步法:先在基底上沉积 PbBr2 层,再多次旋涂或浸泡 CsX 溶液,退火让两者反应。有人优化了旋涂次数,4 次旋涂能做出 1.5μm 晶粒的 CsPbBr3 薄膜;还有人把 PbBr2 层面朝下浸泡,在受限空间里反应,能做出 860nm 晶粒的薄膜,孔洞还少。
喷涂法和双源共蒸也能用,喷涂法在空气里就能做 CsPbI2Br 薄膜,双源共蒸则能做出无孔的 CsPbIBr2 薄膜,不过设备要求高,成本也贵。
2. 形貌控制:溶剂、添加剂、掺杂都管用
选对溶剂很重要,比如做 CsPbI3,DMF+DMSO 混合溶剂比单独用 DMF 或 DMSO 好,能减慢溶剂蒸发,让薄膜更均匀;做 CsPbBr3 时,用水当 CsBr 的溶剂,CsBr 溶解度高,还不破坏 PbBr2 层,算是个绿色方法。
添加剂能稳定结构,比如加 MAX 能降低 CsPbI3 的相变温度,100℃就能出黑相;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通过化学键合稳定 CsPbI3 的立方相,减少相变。
掺杂则能增大晶粒,比如掺 Mg2+、Ca2 + 这些二价离子,它们能进入钙钛矿晶格,抑制晶核形成,让晶粒变大;掺 Sm3 + 这类镧系离子,能和 Br - 形成强相互作用,让 CsPbBr3 晶粒从 300nm 涨到 1μm,电荷传输更好。
3. 光学性能:无量子限域,带隙可调
三维钙钛矿晶粒大,不受量子限域效应影响,改卤素组成就能调带隙和 PL 峰。比如 CsPbI_xBr_{1-x},Br 含量越多,吸收峰和 PL 峰越往短波长移,能覆盖不同的光波段,适合匹配太阳能光谱。
4. 太阳能电池应用:效率最高,稳定性能打
目前三维钙钛矿的电池效率是最高的,有人用三维 CsPbI3 做的电池,效率冲到 18.4%,还加了碘化胆碱钝化表面缺陷,能级匹配也更好;用 CsPbBr3 做的电池,开路电压能到 1.594V,掺 3% Sm3 + 后,80% 湿度下放 110 天还能保持 90% 的初始效率。
含溴的三维钙钛矿也有突破,比如 CsPbI2.25Br0.75,用 3,3 - 二苯基丙基胺修饰 ZnO 电子传输层,再优化空穴传输层,效率能到 17.37%,是目前含溴无机钙钛矿的最高记录;CsPbIBr2 则通过调整 CsI 和 PbBr2 的比例到 1.1:1,解决了成分缺陷问题,效率 10.48%,开路电压 1.32V,也刷新了记录。
最后:
CsPbX3 无机钙钛矿确实厉害,四种维度各有优势,零维量子点灵活、一维纳米线传输快、二维纳米片适合薄膜、三维效率高。但它也有绕不开的问题:含铅有毒,现在替换成 Sn 的无铅钙钛矿性能还不行;稳定性虽然比杂化钙钛矿好,但长期暴露在水和空气里还是会坏;而且目前所有方法都只能小批量做,大规模生产还没头绪。
未来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找无毒的元素替代铅,改进合成方法提升稳定性,开发大规模生产技术。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它在太阳能电池里的潜力绝对能完全释放,到时候光伏发电的效率和成本可能又会有大突破。
链接: 多维CsPbX3无机钙钛矿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基于大气环境下全无机钙钛矿薄膜及碳基 太阳能电池的组分调控和添加剂工程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