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袭式新规:中企入欧要交 “技术门票”?

10 月 14 日,路透社与彭博社披露的消息震动全球经贸圈:欧盟正酝酿一项针对外国投资的重磅新规,预计 11 月正式出台。这项看似适用于所有非欧盟企业的措施,实则剑指中国 —— 明确要求在汽车、电池等战略领域布局的中企,必须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才能换取市场准入资格。

更严苛的是附加条件:外国公司需使用最低比例的欧盟商品和劳动力,在欧洲境内实现产品增值,甚至可能被强制要求与欧洲企业组建合资企业。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对此给出 “正当性” 解释:欧盟欢迎的是 “真正的投资”,这意味着要创造就业、增加价值,更要包含技术与知识产权转让。

二、针对性围剿:欧洲制造业的 “生存焦虑”

这场看似突然的政策转向,实则是欧洲产业焦虑的集中爆发。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崛起让欧洲巨头倍感压力: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 2% 飙升至近 20%,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几乎霸榜全球,而大众、奔驰等欧洲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明显掉队。

雪上加霜的是,能源价格暴涨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虹吸效应,让欧洲制造业陷入 “高成本陷阱”,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等企业纷纷转向中国建厂,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产业空心化担忧。在自身无力通过补贴抗衡的情况下,欧盟选择用规则 “围堵”,试图以强制技术转让补齐新能源领域短板,甚至达到 “劝退” 中企的目的。

三、三重反对:中方立场与新规的致命硬伤

面对欧盟的 “规则掠夺”,中国外交部迅速亮出鲜明态度,以三个 “反对” 直击要害: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的保护主义做法。

这种单边主义举措存在诸多硬伤。从法理上看,它违背了国际经贸基本准则,将技术转让从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异化为强制交易。从实践上看,欧盟的逻辑存在明显矛盾 —— 中国从未以法律形式要求外企转让技术,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完全基于契约精神,而欧盟却将 “技术换市场” 包装成 “对等原则”。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崔洪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本质是歧视性政策,既想 “去风险” 又想补短板,暴露了其战略焦虑。

四、双输困局:新规之下谁最受伤?

欧盟的激进举措正将自身推向经贸博弈的险地。对中企而言,选择并非只有妥协: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在东南亚、拉美布局替代市场,欧洲仅占全球市场的 15%,并非不可替代。更关键的是,欧洲在电池产业链上高度依赖中国 —— 全球七成锂加工、九成稀土冶炼掌握在中方手中,逼退中企可能导致欧洲自身 “断粮”。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中加创新中心 5小时前 回复TA

反过来了,中国技术带动世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